상세페이지





种子介绍





紫花苜蓿(学名:Medicago sativa. )豆科、苜蓿属多年生草本, 根粗壮,深入土层,根颈发达。茎直立、丛生以至平卧,四棱形,无毛或微被柔毛,枝叶茂盛。种子卵形,长1-2.5毫米,平滑,黄色或棕色。花期5-7月,果期6-8月。
原产于小亚细亚、伊朗、外高加索一带。世界各地都有栽培或呈半野生状态。生于田边、路旁、旷野、草原、河岸及沟谷等地。欧亚大陆和世界各国广泛种植为饲料与牧草。

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厘米。根粗壮,深入土层,根颈发达。茎直立、丛生以至平卧,四棱形,无毛或微被柔毛,枝叶茂盛。羽状三出复叶;托叶大,卵状披针形,先端锐尖,基部全缘或具1-2齿裂,脉纹清晰;叶柄比小叶短;小叶长卵形、倒长卵形至线状卵形,等大,或顶生小叶稍大,长 (5) 10-25 (-40) 毫米,宽3-10毫米,纸质,先端钝圆,具由中脉伸出的长齿尖,基部狭窄,楔形,边缘三分之一以上具锯齿,上面无毛,深绿色,下面被贴伏柔毛,侧脉8-10对,与中脉成锐角,在近叶边处略有分叉;顶生小叶柄比侧生小叶柄略长。
花序总状或头状,长1-2.5厘米,具花5-30朵;总花梗挺直,比叶长;苞片线状锥形,比花梗长或等长;花长6-12毫米;花梗短,长约2毫米;萼钟形,长3-5毫米,萼齿线状锥形,比萼筒长,被贴伏柔毛;花冠各色:淡黄、深蓝至暗紫色,花瓣均具长瓣柄,旗瓣长圆形,先端微凹,明显较翼瓣和龙骨瓣长,翼瓣较龙骨瓣稍长;子房线形,具柔毛,花柱短阔,上端细尖,柱头点状,胚珠多数。
荚果螺旋状紧卷2-4 (-6) 圈,中央无孔或近无孔,径5-9毫米,被柔毛或渐脱落,脉纹细,不清晰,熟时棕色;有种子10-20粒。种子卵形,长1-2.5毫米,平滑,黄色或棕色。花期5-7月,果期6-8月。
紫花苜蓿富含优质膳食纤维、食用蛋白、多种维生素(包括维生素B、 维生素C、 维生素E等)、多种有益的矿物质以及皂苷、黄酮类、类胡萝卜素、酚醛酸等生物活性成分。
分布范围
全国各地都有栽培或呈半野生状态。生于田边、路旁、旷野、草原、河岸及沟谷等地。欧亚大陆和世界各国广泛种植为饲料与牧草。

欧亚大陆和世界各国广泛种植为饲料与牧草。紫花苜蓿茎叶柔嫩鲜美,不论青饲、青贮、调制青干草、加工草粉、用于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,各类畜禽都最喜食,也是养猪及养禽业首选青饲料。

田间管理
1. 灌溉
苜蓿是需水较多的植物,水是保证高产、稳产的关键因素之一。苜蓿喜水,但不耐涝,特别是生长中最忌积水,连续淹水3~5天以上将引起根部腐烂而大量死亡,种植苜蓿的地块一般地下水位不应高于1米,所以种植苜蓿的土地必须排水通畅,土地平坦。当年播种苜蓿第一次水一般在出苗后生长5~8片叶时浇水,以后浇水可因情况而定。叶片呈绿色时表示水分正常,叶片颜色变深时表示缺水,应及时灌溉,一般不少于3~4次水。以后每年的灌水次数即返青水、每次刈割后最少灌2次水,入冬前灌1次越冬水,一年不少于4次水,收割二茬时则不应少于6次水,以此类推。
2. 施肥
因苜蓿根部有根瘤,具固氮能力,除播种当年由于苗期根瘤菌未形成前施少量氮肥(3~5千克/667平方米),以及在每年返青和刈割后及部分弱苗追施尿素5-6千克/667平方米外,其余时间可以不施氮肥,但应注意磷、钾肥的施用。
2. 杂草防治
单播苜蓿田中对于野燕麦、狗尾巴等单子叶杂草较多的地块,用单子叶除草剂防除;对于双子叶杂草,因为苜蓿本身属双子叶植物,一般用人工防除。特别要注意小麦套播苜蓿时,不能用化学除草,应采用人工防除。苜蓿生长易受到恶性杂草菟丝子的严重危害,常造成苜蓿植株成片死亡,损失严重。菟丝子是生命力很强的寄生陛杂草,生产上很难根除它。对菟丝子一经发现应及时人工割除并放置空地晾晒防治。
4. 病虫害防治
温泉县气候较冷,无霜期短,苜蓿不易发生病虫害,一般不需要防治。苜蓿常见的虫害主要有蚜虫、盲椿象、潜叶蝇等,可用40%乐果乳剂加水1000倍喷雾或采用氰戊菊酯等进行防治。苜蓿常见病害有白粉病、霜霉病、锈病、褐斑病等,可用多菌灵、甲基托布津等防治。
收获
1. 收割
苜蓿收割期为现蕾末期到初花期,即目测有10%的苜蓿开花为宜,此时蛋白质含量高、品质好,并且下一茬苜蓿生长快。每次刈割后应留茬3—5厘米左右,过低不利于下一茬草的生长。最后一次收割留茬在5~7厘米,收割不要太晚,一般应留30天左右的生长期以利于安全越冬
2. 收割后的加工处理
一般收割后晾干,粉碎饲喂家畜或直接饲喂,条件好的可以青贮后饲喂家畜,这样能够保持苜蓿草的鲜嫩、营养价值不流失、适口性好的优点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