상세페이지




种子介绍

田箐种子展示



一年生草本,高3-3.5米。茎绿色,有时带褐色红色,微被白粉,有不明显淡绿色线纹。平滑,基部有多数不定根,幼枝疏被白色绢毛,后秃净,折断有白色粘液,枝髓粗大充实。羽状复叶。

一年生草本,高3-3.5米。茎绿色,有时带褐色红色,微被白粉,有不明显淡绿色线纹。平滑,基部有多数不定根,幼枝疏被白色绢毛,后秃净,折断有白色粘液,枝髓粗大充实。羽状复叶;
叶轴长15-25厘米,上面具沟槽,幼时疏被绢毛,后儿无毛;托叶披针形,早落;小叶20-30 (-40)对,对生或近对生,线状长圆形,长8-20 (-40)毫米,宽2.5-4 (-7)毫米,位于叶轴两端者较短小,先端钝至截平,具小尖头,基部圆形,两侧不对称,上面无毛,下面幼时疏被绢毛,后秃净,两面被紫色小腺点,下面尤密;
小叶柄长约1毫米,疏被毛;小托叶钻形,短于或几等于小叶柄,宿存。总状花序长3-10厘米,具2-6朵花,疏松;总花梗及花梗纤细,下垂,疏被绢毛;苞片线状披针形,小苞片2枚,均早落;

花萼斜钟状,长3-4毫米,无毛,萼齿短三角形,先端锐齿,各齿间常有1-3腺状附属物,内面边缘具白色细长曲柔毛;花冠黄色,旗瓣横椭圆形至近圆形,长9-10毫米,先端微凹至圆形,基部近圆形,外面散生大小不等的紫黑点和线,胼胝体小,梨形,瓣柄长约2毫米,翼瓣倒卵状长圆形,与旗瓣近等长,宽约3.5毫米,基部具短耳,中部具较深色的斑块,并横向皱折,龙骨瓣较翼瓣短,三角状阔卵形,长宽近相等,先端圆钝,平三角形,瓣柄长约4.5毫米;雄蕊二体,对旗瓣的1枚分离,花药卵形至长圆形;雌蕊无毛,柱头头状,顶生。荚果细长,长圆柱形,长12-22厘米,宽2.5-3.5毫米,微弯,外面具黑褐色斑纹,喙尖,长5-7(-10)毫米,果颈长约5毫米,开裂,种子间具横隔,有种子20-35粒;
种子绿褐色,有光泽,短圆柱状,长约4厘米,径2-3毫米,种脐圆形,稍偏于一端。花果期7-12月。

地理分布
产海南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西、云南有栽培或逸为野生。通常生于水田、水沟等潮湿低地。伊拉克、印度、中南半岛、马来西亚、巴布亚新几内亚、新喀里多尼亚、澳大利亚、加纳、毛里塔尼亚也有分布。
栽培技术
田箐喜温暖气候,抗旱、抗病虫能力较强,有很强的耐盐、耐涝、耐瘠能力,是改良盐碱地的先锋作物。有早、中、晚熟品种,全生育期100-150天,晚熟种产草量较高。
栽培技术要点:
破种皮或60℃热水浸泡除去硬子;
在茬口安排许可范围内,适期早播,根据茬口选择适宜的品种;
田菁出苗后第一个月内要加强管理,避免草荒;
适施磷肥。





应用:
田菁苗期生长较缓慢,俗称“癞苗期”。适合与大田作物间套种。在黄淮海地区玉米-小麦两熟制中,在7月上、中旬,玉米授粉前,将田菁套种于玉米的大行中,一般共生期2个月。在棉花行中套种田菁,生长2个月后,翻耕作棉花花蕾肥。可单种,用于改良盐碱土壤。
